文化,不仅滋润着生命,更被生命所滋润。正如白岩松所言,一个人的文化并非仅仅取决于其学历的高低。事实上,拥有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,同样,没有学历的人也并非就缺乏文化修养。
那么,真正有文化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呢?他们具备一些共同的特质。首先,文化对于他们而言,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或技能,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品格。在《论语》中,我们读到这样一段话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这段话强调的是,在追求文化的过程中,人品的培养应当放在首位。一个人如果缺乏基本的道德品质,那么他的能力越强,可能带来的危害也就越大。
此外,真正有文化的人还具备一种独特的风骨。这种风骨并非外在的装饰或表现,而是内在气质的一种自然流露。就像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那样,尽管在节目中遭遇意外,但她依然能够保持镇定自若、从容不迫的风度,这就是文化所赋予她的风骨。
综上所述,文化与生命的相互滋养体现在多个方面。一个人是否真正有文化,不仅要看他拥有多少知识或技能,更要看他是否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独特的气质风骨。只有这样的人,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有文化的人。她的皮鞋因久置而老化,鞋底碎裂,满地都是“渣子”。面对这尴尬的一幕,她自嘲地称自己出了“洋相”。然而,一旁的撒贝宁却认为,这并非洋相,而是体现了科学家的品格与院士的风骨。
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《送东阳马生序》。其中有一句:“会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。”意思是,因为心中有着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物,所以并不会觉得生活上的享受比别人差。这正是真正有文化的人所追求的境界,他们超越了物质层面的追求,更注重内心的丰盈与精神的寄托。
在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,他们坚守着传统知识分子的风格与操守,不为名利所动,不为平淡所困。他们将文化深植于内心,让古典融入血脉,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沉静与淡泊。
这种气节与风骨,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,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应有的追求。文化,确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,它能够支撑我们在困境中坚守本心,让我们在浮华中保持清醒与坚定。人生如梦,亲朋好友相继离世,他沉浸在悲痛之中,却在佛家经典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。临终之际,他留下的“着力极差”四字,尽显其通达与清醒。回首一生,他坦然面对坎坷与颠沛,将之视为荣耀与勋章。正是文化,赋予了他智慧与坚守,塑造了他的清明与豁达。而他,也以自己的经历,滋润了文化,成为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榜样与慰藉。
费孝通曾言:“文化,是一种积淀。是思想和智慧的积累。”真正有文化的人,能够跨越时空,聆听古人的教诲,汲取先人的智慧。这样的人,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从容与淡然,展现出文化的力量与魅力。
此外,文化还代表着一种审美。当我们欣赏自然风光时,有文化的人能够用诗句表达内心的感受,而缺乏文化的人可能只能简单描述眼前的景象。这种审美的差异,正是文化深植于内心的体现。蒋勋曾言:文化,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,更是对美的追求与探索。文化的缺失,往往导致审美力的不足。曾几何时,韩流与日流风靡一时,它们或张扬、或颓废、或非主流,深刻影响了年轻一代的审美观念。然而,随着国风的兴起,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。马面裙、冰雕龙、榫卯结构等国潮元素逐渐受到追捧,我们的非遗技艺、古文诗词以及汉服文化,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人千年的审美积淀。我们开始欣赏中国人的含蓄与典雅,感受那份独特的风流与浪漫。如今,“华流”已成为时尚界的新宠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自己的民族文化,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。
余秋雨曾比喻:中国文化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,而非枯藤老树般的过时之物。传统并非过时,而是需要我们去传承与发扬。在多元文化和潮流的冲击下,中华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此外,文化也是一种传承。李可染大师曾言:外来文化只能作为养分来吸收,目的是为了丰富和发展我们自己的传统。文化与生命相互滋润,而中华文化的未来,取决于多少生命能够为其注入活力。例如,非遗篆刻传承人何立宁,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贺兰石篆刻,让这一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光彩;非遗剪纸传承人魏伊平,一甲子心血磨砺纸上风采,质朴生动的造型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期许;还有艺术家叶露盈,其《洛神赋》作品惊艳世界,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。她以笔墨为媒,将天地间的灵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相融合,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。叶露盈的每一笔都仿佛赋予了生命力,让传统文化在她的笔下焕发出新的光彩。正如易中天所言,文化本身是充满魅力的,关键在于如何将其传播给大众。在当下这个时代,文化需要适应新的媒介和形式,只有这样,它才能持续发展,而非仅仅成为历史的陈迹。中国,一个礼仪之邦,一个衣冠上国,其华服与春韵、锦绣与华夏都彰显着传统的魅力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定文化自信,传承和弘扬这份优秀的文化传统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文化底蕴的人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ongyangzx.com/dysjd/1197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