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知识垄断时代的终结,教师不再享有对知识的独占地位,这导致“家长不再尊重老师”的现象逐渐浮现。在这种背景下,教师需要明智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,以适应这一时代变迁。
教师曾长期垄断知识在互联网和便捷知识载体未普及的漫长岁月里,知识被少数人牢牢把握,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艰难的努力才能接触到。那时,获取知识往往需要寻求名师的指点,而与老师的良好关系则是学习的关键。因此,尊敬师长、勤学好问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。
以中国古代为例,尊敬师长的故事层出不穷。如程门立雪中的杨时,为了求学不惜在雪中等待;还有宋濂在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中所描述的,面对老师的责备,他愈发恭敬有礼,只待老师心情好转再请教。这些故事背后,不仅体现了对师长的尊重,更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名师的依赖。
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,知识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。如今,信息获取变得更为便捷,教师不再享有对知识的独占权。这种转变带来了家校关系的新变化,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面对这一新形势,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,以更明智的态度和行为来适应这一时代变迁。当然,这些传统故事中的主人公,更像是如今正为高考或公务员考试而奋斗的青年。在古代,类似小学的教育场景主要是在私塾中进行的。私塾通常由老师个人创办,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认字、写字、阅读启蒙读物以及对对子上,这与现代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颇为相似。
私塾里的孩子们,年龄与现代小学生相仿,他们的顽皮程度亦不相上下。然而,他们并不像杨时或宋濂那样具备“尊师”的品质。那时的私塾老师,多数是屡试不第的读书人,水平参差不齐。这些调皮的孩子与带着冬烘气味的老学究相遇,自然就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故事。
《笑林广记》中就收录了不少关于私塾先生的趣闻轶事。鲁迅在回忆自己儿时经历的片段时,也描绘了上学时的场景。读到这些,我们仿佛能看见小学生们在课堂上读课文、唱读,以及趁老师不注意时玩出各种花样的生动画面。
在那些没有教育心理学,还崇尚君臣父子、天地君亲师的年代里,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意见却出奇地一致:孩子调皮就应该受到惩罚,严师才能出高徒。这种观念甚至延伸到当时的师徒关系中,签订契约的师徒关系中,师傅打死学徒也无需承担法律责任。直至八九十年代,“老师”二字仍承载着知识与文化的厚重。那些年代的文学作品,常描绘出令人难忘的小学教师形象:男教师身着洁白衬衫,女教师着一袭长裙,他们说着标准的普通话,书写着美观的粉笔字,甚至还能展现出绘画与歌唱的才华。
在那个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时代,文盲并不鲜见。“听从师训,勤奋读书,避免步父母后尘”成为文盲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期盼。“孩子若顽皮,严厉惩戒;老师若责打,家长再惩”则是他们表达对教师尊敬的方式。
时至今日,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依然存在。看看各学段、各学科教师间的鄙视链便知:高中老师轻视初中老师,初中老师又看不起小学老师,而小学老师则对幼儿园老师嗤之以鼻。同样,理科老师往往瞧不起文科老师,主科老师也常轻视小科老师。在这条鄙视链中,高中数理化老师稳坐顶端。从知识垄断的角度来看,这不难理解:大多数家长自己难以通晓高中数理化,许多学生也视之为难题,但高考却无法绕过这些科目,尤其是数学。因此,尊敬高中数理化老师就意味着尽可能多地汲取知识,为未来铺路。家校关系演变:从“知识中心”到“权力中心”随着时代的进步,家长群体的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。如今,小学和幼儿园的家长们普遍都接受过中学以上的教育,因此他们对于孩子的学习内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。当他们翻阅孩子们的幼儿园或小学教材时,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:这些内容真的那么难吗?似乎并不需要专业的老师来教授。这种心态的变化,无疑对家校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▲图一展示了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,而图二三则呈现了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概况。您可以放大图片,亲自感受一下这些内容的难度。看过之后,可能许多未曾教授小学语文的朋友会认为,这些内容孩子在家自学也能掌握。因此,“既然我在家就能教,那为何还需要老师呢?”这样的质疑便应运而生。尽管老师们会竭力辩解,从自己的“教育专业素养”上寻找理由,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:随着年级的降低,学科间的界限确实在逐渐模糊,老师的跨专业教学变得更为普遍。以小学语文为例,在很多小学中,语文老师并非都来自语文专业,但经过一定的培训后,他们仍然能够胜任语文教学工作。我本人就是这样一位小学语文老师,高中和大学都学习理科,从未接触过语文教学。然而,我的教学成绩并不差,甚至在当地还赢得了一定的口碑。
因此,当一个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家长决定在家亲自教导孩子时,他们或许并不难以理解小学教材,尤其是中低年级教材上的内容。教师的知识垄断在小学阶段几乎不存在,如果说有的话,那可能仅限于“如何应对本地区的学科考试”这类知识。
家长们将孩子送入学校的原因,除了“义务教育要求”和“为孩子找一个看护的地方”外,更重要的是寻求学校在知识教学之外的功能。这也是老师们常说的“学校不仅仅是教孩子学习”的部分。在学校里,孩子们需要社交,需要理解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,需要参与竞争与合作。正是这些过程,使得“让孩子更加出色”成为新的家庭期望。
幼儿园及小学阶段的家校交流往往围绕“哪个孩子应获得优先”的问题展开。这涉及到学校事务的方方面面,如选班委、选课代表、排座位、排练节目、挑选比赛选手等。在这些竞争中,“赢了锦上添花,输了也无所谓”,但许多家长却为此争得不可开交。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博弈,赋予了教师一定的权力,家长们为了获得优先权而不得不保持对老师的“尊重”。这种家校关系下的产物就是家委会。然而,这种出于功利目的的“尊重”往往显得脆弱而短暂,一旦结果未能如愿,就可能引发各种纠纷。在教育实践中,家校矛盾常常由选班委、排座位、少先队入队顺序、六一演出上台等琐事引发。这些表面上的纷争,实质上揭示了家校关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变革,即从单纯的“知识中心”——即学好课本知识,演变为“权力中心”——即争夺对孩子教育的话语权和决策权。
在这场权力博弈中,不同类型的家长展现出不同的诉求。有些家长,如“我家子涵”类家长,他们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ongyangzx.com/dysxw/11985.html